【安科教师风采录】 一片丹心育桃李 三尺讲台绘青春——记安徽科技学院陈传万教授
浏览: 更新日期:2016-6-29 作者:宣传部
|
他是一名有着三十年从教经验的大学教师,从助教到教授,从一名普通教师到学院院长,一步步走来,他把全部的心血倾注到了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上,矢志不渝,执著坚守。1995年他被遴选为安徽省首届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01年,主持的“应用写作理论研究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项目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02年获安徽省高等学校招生“先进个人”称号;2005年,主持的“高师院校人文类公选课系列课程改革与实践”项目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2010年被聘为省政府奖“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类出版奖(社科类)”学科组评审专家;2012年在第三届安徽省高等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指导的学生葛月荣获文科一等奖,实现学校零的突破;2013年,作为“社科人物”被收入卜幼凡主编的《安徽社科年鉴2008-2010》一书;2014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实现学校零的突破等等。此外,他还兼任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理事,安徽省写作学会副会长等。他就是我校人文学院院长陈传万教授。 立德树人 始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作为人文学院的院长和教师,陈传万平时的工作非常繁忙,但他始终关注着学生们的成长和成才。他说:“作为一名教师,我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我要做的就是利用我所掌握的知识服务我的学生。”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无论严寒酷暑,始终坚守三尺讲台,传道授业,一以贯之。陈教授记忆超群、学识渊博、平易近人,对学生用心至极,深受学生拥戴。 陈传万是一位独具慧眼的伯乐,甘为人梯是他的写照。他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常常鼓励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发现身边有价值的东西并写成随笔心得。他乐于帮助学生寻找展现自身才华的平台,只要发现好的文章和素材,陈传万都会尽心尽力推荐到学校网站、校报或者是其他报社,让学生积累更多优势,丰富自身的履历。在他的帮助下,人文学院已经有多位同学在各个媒体平台发表过自己的作品。他推荐的学生作品先后荣获2009年安徽省大学生写作大赛二等奖、2013年首届全国大学生征文赛优秀奖等,我校还荣获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授予的“优秀组织奖”。 “尽心教书,用心育人”是对陈伟万为人和教学的最好诠释。作为老师,立足三尺讲台,心系学生成长,与他接触,总能让人产生春风化雨般的温润,他确实是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益友。陈传万的教学,课前准备充足,案例丰富典型,能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所以教学效果良好。他先后荣获校先进工作者、校“优秀教师”、校首届“师德标兵”、校优秀共产党员、校“教学名师”、校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校教学优秀奖等荣誉称号;2014年荣获安徽省“教学名师”称号;2015年获批安徽省名师工作室(汉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他曾自嘲地说,他得了无可救药的职业病。其实,这不正是先哲所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人间乐事吗? 知也无涯 求学永远在路上 老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而陈传万认为,老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这桶水还必须是‘活’水。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在不断发展的,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对此,陈教授提出:“要当好老师,先当好学生。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使课堂富有生机和活力。” 从教的三十年里,陈传万始终坚持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在各个高校、科研院所、培训机构都能看见他求学访问的身影,他希望以此不断增长见识阅历,从优秀的学者身上汲取他们的长处,丰富自身的学识,改善教学的方法。1994年他到中国科技大学做为期半年的访问学者,听取了诸多国内外知名教授学者的课程,见识了他们独具一格的授课方式,这使他受益良多,收获许多宝贵的经验。关于这次访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传播史》第八章《科技写作史》曾专门记载:“1994年第一届高级访问学者是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讲师陈传万”。1999年他参加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2006年他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前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进行为期半年学习;2007年参加安徽省委党校第三、第四期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学习;2016年参加教育部在北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任课教师示范培训班学习。在求学之路上,他从未停止寻觅的步伐。 在教学方法上,他也一直探索着,每次授课他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我每讲一门课,都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查阅相关的资料,增加专业知识,牢牢掌握每个细小的知识点,只有把准备工作做足了,老师所呈现的课堂,学生才爱听。”陈教授说。他会根据课堂的内容,听课的对象,上课的时间,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学生不仅争先恐后的展示自己的才能,更多的是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疑惑,课堂气氛活跃,活而不乱。他让每个学生在每堂课都学有所得。 教研科研齐头并进 甘做地方文化建设助力人 陈传万不仅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好老师,更是一位严谨求实、孜孜不倦的学者。他在中国文学、地方文化等方面研究颇具造诣,兼任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理事、安徽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安徽省艺术鉴赏学研究会副会长、蚌埠明文化研究会会长等多个学术职位。 在学术方面,陈传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他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舆情跟踪研判课题预立项委托课题1项、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社联项目2项、校人文社科项目3项等。在《文学遗产》、《光明日报》等媒介已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素质作文”浅说》被宇慧主编的《教学方法与艺术案例全书(中)》收入,《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用写作教学科学化探讨》被收入《中国当代教育教研成果概览》等。专著《魏晋南北朝图书业与文学》荣获蚌埠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作为一名文学研究者,陈传万在文学创作上也收获颇丰。他在《当代诗歌》、《散文家》等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120余篇,其中散文作品《父亲精神》被收入新课标语文读本-麻辣阅读《和谐·人类的命运》,被《小作家选刊》2009年1期作为“新课标阅读·美文讲评”刊载并评析。诗歌作品入选《安徽现代诗选》、《中国地学诗歌双年选》等多种选本。 在教学研究方面,陈传万更是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曾主持省教育厅重点教研项目1项、一般教研项目4项、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项。先后荣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荣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等;主编原国家教委统编教材《教师口语概论》、安徽省十一五规划教材《教师口语》、《大学语文》、《心理学》、《应用写作案例教程》、《文学欣赏基础》等多部教材。 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是文化传承与创新。多年来,教学、科研之余,陈传万一直致力于推动地方文化建设。2006年,在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大力支持下,陈传万精心筹措,安徽蚌埠明文化研究会在我校成立,陈传万当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2015年,明文化研究会换届大会在蚌埠大明文化产业园办公中心召开,陈传万又当选为会长。明文化研究会团结了一批有志于凤阳明文化研究的学者、专家,先后出版了《明文化研究》(第一辑)、(第二辑)等,获批多项课题,公开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曾被评为蚌埠市先进社会组织,在省内外产生一定影响。 2007年,陈传万主持的“凤阳花鼓非物质遗产保护及开发研究”获批省社科联资助项目,其成果发表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陈传万应邀参加在凤阳召开的由中国明史学会与凤阳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朱元璋暨凤阳帝乡文化学术讨论会”,其论文被收入论文集《明太祖与凤阳》;2009年,又应邀参加在淮南市召开的安徽省第五届淮河文化研讨会,提交的学术论文被收入《皖北崛起与淮河文化》;2011年,参加了在蚌埠市召开的第六届淮河文化研讨会,提交的论文被收入《淮河文化与皖北振兴》,《蚌埠日报》以《发展皖北旅游,蚌埠当执牛耳》为题进行专访;2012年,主持的“安徽明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获批省社科联资助课题立项;2013年,参加在淮北市召开的安徽省第七届淮河文化研讨会,提交的学术论文被收入《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等;此外,陈教授还应邀担任历时5年编纂、450万字的“中国中小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类的第一部集资料性、研究性、系统性为一体的专著”《凤阳花鼓全书》的编委及其《文献卷》副主编。 陈传万早已把学校、把人文学院当做自己的家。因为这里有一批志同道合、同舟共济的同事朋友;有一群勤奋活泼、求实向上的莘莘学子;有一种积极向上,唯实求新的工作氛围。每当看到自己的同事成功晋升,获得荣誉称号的时候;每当看着自己指导过的学生学有所成,顺利走向社会的时候;每当看着学校,看着人文学院日新月异地不断发展壮大的时候,他说自己就有了幸福感和成就感。 苦心耕耘育桃李,一片冰心在玉壶。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使他真切感受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的分量。文以载道,诗以厚德,传道授业有术,树人承贤有方,他在岁月的斗转星移中默默谱写着季节的春华秋实,在平凡的岗位收获桃李满天下的人生。 |
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Copyright (C) 2013 ZDXG.AHSTU.EDU.CN 主办:安徽科技学院校广播站、校记者团 版权所有:安徽科技学院宣传部 技术支持:网络中心 皖ICP备12009839号 管理登录 |